(1)文化育人成效显著
本成果培育山西省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舞蹈美育家、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青年五四奖章、山西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各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3项;获批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省级社科普及宣传基地1个、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1个;荣获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山西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山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建成校外文旅人才培养实践基地3个。
成果实施以来,学生在“挑战杯”等技能大赛和专业赛事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4项,获奖数量逐年上升;学生参与教师横纵向科研项目300余人次、研学活动1000余人次,专业素养大大提升;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地方文旅产业的主力和本单位的业务骨干。
(2)科教协同成果丰硕
成果的实施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团队成员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了教师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同时科研成果的产出也反向反哺于教学更好的开展。近年来,教师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41篇,教学研究论文18篇;承担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4项、特别是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重大课题)1项、教学改革项目9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10部、教材9部;获得各种教学科研奖励14项;授权软件著作权8项;开展文化传承类培训100余场,受益人数达15000余人次;承办文化传承类学术会议4次,参会人数累计达750人次;成果内容非常丰硕,教学团队影响力持续增强。
(3)成果推广影响广泛
本成果重实践与应用,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首先,教材应用效果良好。依托成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得到广泛使用和好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面向计算思维与新工科》等系列教材累计印刷5次以上,先后被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大同大学、忻州师范学院、吕梁学院、河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等省内外院校选用。
其次,成果推广影响广泛。五台山文化展馆和元好问馆自2024年开放以来,累计开展科普宣传10余次,接待参观1000余人次;编创的舞剧《寻找东大殿》在忻州、晋中等地演出6场,春苗剧场上演《红忻》《梅香如故》等剧目,学生参演人数累计达200余人次;举办五台山地区教育专题文物文献展、碑拓展、元好问诗词原创音乐展演等,非遗工作室组织研学活动20余次,受益学生达2600余人次。2024年学校被授予“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
最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南京大学岳谦厚、山西大学张俊峰等知名学者均对本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我校教师的文化研究成果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展出。学校文化传承工作多次获得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和赞誉。成果已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辐射作用。
图6 成果推广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