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申请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成果申请书  >>  成果简介  >>  正文

成果简介

2021年06月17日 10:33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文化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忻州师范学院立足晋北地区文化生态,系统整合五台山文化、元好问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全面发挥教育文化育

人功能,持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地方特色文化育人之道。

2008年,学校依托“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大数据背景下MOOC在线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研究”山西贫困地区支教点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分析与对策”等省部级教改项目,聚焦“情怀培、科教协同、文化传承”三大核心,系统梳理凝练忻州地方特色文化,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地方文化浸润技术赋能创新科研反哺教学”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形成以“培育文化传承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厚植师生家国情怀”为理念,以“地方特色文化系列化、育人课堂教学精品化、传承实践教学特色化、文化学习空间沉浸化”为路径的忻师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1 成果实施整体框架 


一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谱系同声呼应:绘就“忻师文化传承”图谱,强化地方特色文化育人的系统性实效性;二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AI赋能打造文化传承思政课堂和专业课堂,强化第一课堂在文化育人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三是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同向施力:录制非遗展示小视频,创演地方文化剧目,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展文化传承实践,强化第二课堂在文化育人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四是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同题共答: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五台山文化展馆、元好问馆,建设春苗剧场、非遗工作坊等,构建文化传承网格,强化学习空间在文化育人中的影响力、渗透力。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文化育人成效显著。学生支教扎根农村20余载,参与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3万余人次;学生参加“挑战杯”“非遗正青春”等国家级、省级竞赛获奖22项;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手”“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优秀毕业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术著作《明清至民国五台山境域庙会与村落生活研究》,得到南京大学李玉教授的高度评价,并在《忻州日报》发表书评;“五台山文化社科普及宣传基地由山西省社科联批准挂牌,“晋北非遗舞蹈”“舞龙舞狮”获批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五台山地区红色文化教育宣传基地”获批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建成文化育人特色鲜明的“五台山文化展馆”,20245月开馆以来已开展科普宣传10余次;学校被授予“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学校文化传承工作多次获得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和赞誉。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脱节,学生对本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二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文化育人中协同不强、合力不够。

三是科技赋能创新力度不够,文化育人实践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参与度不高。

四是科研与教学协同不足,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教学资源浸润不够、影响力不大。


 

关闭